借力造势:一门不得不说的营销艺术 时间: 2012-8-11 14:04:58 访问:

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手段和方式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只是这种借力造势的营销模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不好,功亏于溃。

  一向“不安分”的日化市场,近几天来风云再起。化妆品电商行业的战争悄然响起,先是乐蜂网发布白皮书曝化妆品B2C行业内幕,之后乐蜂网CEO李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乐蜂网被黑客攻击造成瘫痪,指责竞争对手所为,而与此同时自称是聚美优品前员工的网友在天涯爆料聚美商品多为假货,而后李静与聚美CEO陈欧纷纷微博抗议……

  事件到此还在继续,到底是谁坑了谁,无从考证,谁会笑到最后,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这个事件中涉及到的两大主角,乐峰网与聚美优品已经在各方媒体、消费者的关注中出尽了风头。

  对于本土的小品牌来说,如果能遇到这样一场事件再好不过:受众面广、突发性强,在短时间内能使信息达到最大、最优传播的效果,还省下了大量的宣传成本等等。

  与强者同行借强者之名

  无论是哪个行业,品牌都要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而小品牌必然会面临资金、人力、市场、对手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能够借助已有品牌的影响力,成长周期自然会缩短。

  而国内市场上把借势营销做到极致的非蒙牛莫属。蒙牛初出茅庐时,伊利已经是业内当之无愧的老大。于是蒙牛一开始就在宣传上与伊利捆在一起,他们的第一块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冰淇淋的包装上,打出的是“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既借伊利之名,提高了蒙牛影响力,又放低了身份将双方置于同一个利益链上,避免了其报复性市场手段。在品牌上,蒙牛甘当老二,依附于伊利,借势于伊利,巧妙地通过“甘当内蒙第二品牌”的品牌宣传和“中国乳都”等概念的推出,叫响了自己的品牌。

  这种营销方式经济、快速且效果明显,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

  2012年年初,一则广告搅乱了还算平静的本土化妆品市场,“在杭州做品牌,谁敢PK珀莱雅”,一个面世不久的新品牌“优奈思”,大张旗鼓地向国内某G5品牌发出“战书”。还未露面优奈思已经成为了行业热门话题。谁PK谁,谁又是最后的赢家?一目了然。广告之前,恐怕听说过“优奈思”的人寥寥无几,但经优奈思这惊天动地的一吼,不少人开始关注这个颇有“魄力”的品牌。浙江露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演国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尽管坊间的冷嘲热讽平添了不少压力,但优奈思确实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品牌运作模式。

  通过主动制造事件将自己与同类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联系在一起,借助它的名气,迅速打开市场,不失为小品牌快速成长的一剂“良药”。

  寻找危与机的平衡点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与主动制造事件不同,很多时候,企业会莫名其妙被卷入事件漩涡,身陷其中是危还是机,其实要看企业怎么选择。

  2011年12月11日晚对于男性主义化妆品是难熬的。美网论坛和新浪微博爆料,男性主义在淘宝美妆进行“1212”低价网促,指责男性主义的回帖迅速堆叠起来。“男性主义”的CEO范侃也于11日晚在微博上迅速做出反应;“今天乱价的客户,将在今天断货并取消销售权,详情请参考经销合同细则。”违规产品于第二天逐渐下架。

  范侃当时在接受《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销产品并不是厂家规定的折扣产品,是商家自己所为。但对于客户的失误,男性主义还是要向消费者道歉。

  随后论坛版主发起了“近期网店大促最坑爹的3个化妆品品牌”,众多国内外品牌位列其中,一场线上线下冲突沉底爆发了。处于“暴风”中心的男性主义却没再被提起。它的做法也得到不少网友的赞同,范侃的道歉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消费者认为男性主义的即时反应和措施让他们看到了诚意。

  而业内人士对于男性主义的此次应对措施评价很高,“及时,一方面安抚了正规经营的电商,一方面也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形象。”一场可能灭顶的灾难瞬间成为品牌的宣传助力。

  借力打力本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招数,显然它用在化妆品营销中也是相当给力。大众事件的影响力不可估量,不管是事件主角,还是旁观者,只要能一只脚进去搅和一把,都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惊人的关注度,而关注通常又是一个品牌发展的最基本元素,这也是很多品牌为什么热衷于此道的原因。

  借力造势很好用,但媒体的不可控制和新闻接受者对新闻的理解程度使得事件营销成为一把“双刃剑” ,短、平、快的方式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关注度,但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尤其是自己制造的事件,如果一旦消费者发现它的真面目,很可能会对该公司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从而最终伤害到该公司的利益。宁愿头顶达摩斯之剑,也要把这个势造足,可见借力造势这门营销艺术的魅力。